从《千里江山图》看包头的园林审美进阶
这几天,包头银河广场的一方人工“画境”——《千里江山图》造景在网络上爆红。这座以钢铁工业闻名的北疆城市,以如此灵秀的山水意境惊艳亮相,让人不禁感叹:“原来北国风光,也能如此细腻动人!”
“上下分景”的立体创意塑造“山峦走势”,耐阴高挑的大花飞燕草斜探出“山涧流泉”的意境,黑心菊、斑叶芒、串兰、五色梅绘就“小景成趣”的灵动,画外的小石桥、小石灯与画中山水相映……用现代园林造景技艺重构古昔传世名作,这一绝妙的艺术创意和实践,是包头城市园林从“功能绿化”向“艺术造景”的范式跃迁。
回望包头园林的发展历程,可以清晰辨识出一条从“普遍绿化”到“精细化园林”的演进脉络。
上世纪50年代,包头城区仅有的63棵行道树远远抵挡不住塞北的风。于是,抗旱、耐寒、易成活的杨柳榆,便成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。
钢铁大街两侧的穿天杨防风固尘,包钢厂前林带吸附工业污染,如今的阿尔丁植物园当年就是提供苗木的“三苗圃”。这种“功能绿化”虽底色单调且缺乏艺术雕琢,却迅速为这座干旱半干旱城市扎下了绿色根基。
随着城市的发展,包头园林开始突破单一树种限制,探索更具美感的绿化方式。
1999年建成的银河广场,展现出超越功能主义的现代化审美追求,水幕电影、音乐喷泉、激光表演,开放共享的理念植入绿化广场建设中。
2014年钢铁大街景观道路上首次种植海棠树,每到春天,层层叠叠抱团绽放的粉色花朵,为这座工业城市增添了无限温柔烂漫。
如今,“精细化文章”则将包头园林推向“艺术创作”的新纪元。
锦林公园2000平方米睡莲绽放如毯,徽派风格墙头画尽显江南风情;劳动公园孔雀草、鸡冠花、矮牵牛等花卉和盆栽植物巧妙组合打造节点景观,下沉式儿童沙坑精心设计成“童心园”;市民公园28处廉洁文化小品与绿地景观、湖区塑胶跑道与小丽花海交相辉映;建设路、建华路、钢铁大街沿线,30处花境描画四季绚烂……
可见,《千里江山图》造景的走红并非偶然,而是包头园林建设积淀数十年,从“有没有”到“美不美”的质变。同时,这也让人们清晰地认识到,精细化园林,已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新筹码。
然而,新的际遇也意味着新的挑战。如何通过园林艺术塑造城市辨识度?在实用性与艺术表达之间,如何寻求平衡?银河广场的创意就是很好的实践——不止步于“见绿”,更追求“见美”;不满足于模仿,更敢于创造。
从防风固沙到艺术造景,这条绿化曲线,指向的不仅是视觉享受,更是城市文明的升华。如果说,当年恶劣的自然环境只给包头发了杨柳榆这张牌,那么今天的包头正在这张绿色底牌上,升华出兼具力量与诗意的城市新美学。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认为内容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- 主办: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承办:重庆立意园林咨询有限公司
- 学会电话:(023)68801472 63673736 63673738 63892447QQ:944865067
- 地址:重庆菜袁路205号世纪花城A栋3楼
- 渝ICP备11002947号-1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2828号